號角喇叭可說是所有喇叭的鼻祖,依靠正確的發聲理論,經過近百年的發展而歷久不衰,這當中靠著許許多多研究者的努力,而創立Klipsch的Paul W. Klipsch更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。聆聽Klipsch Palladium P-17B(以下簡稱P-17B)許久,這對精緻漂亮的書架型號角喇叭,實在和我印象中的Klipsch相去甚遠,但號角喇叭迷人的魅力卻絲毫不減,更增添諸多現代感,在歲月粹煉之下,原本我心目中質樸的Klipsch,已經用嶄新的設計感賦予號角喇叭新的生命力了。
「音響名人堂」Paul W. Klipsch 說起Paul W. Klipsch,他可是登上在歐美兩地都「音響名人堂」的工程師,對號角喇叭的發展提出革命性的設計,引領1950年代的號角設計潮流。Paul Klipsch還可說是音響業界最長壽的經營者,1904年5月9日出生於美國印第安那州,卒於2002年5月5日,享年98歲,從1946年創立Klipsch & Associates公司,畢生擁有23項關於號角喇叭設計的專利,2004年CES追加登錄名人堂之列,紀念Paul W. Klipsch對喇叭設計的豐功偉業。
看著P-17B號角喇叭,面板窄,箱體深,兩側還拉出漂亮的水滴弧線,收尾背後的龍骨藏著低音反射孔,這些設計都很符合現代喇叭設計潮流,也賦予P-17B新鮮亮麗的時尚感,但是這和傳統上我所認識Klipsch很不一樣。1946年Paul W. Klipsch創立公司時,第一款號角喇叭叫做Klipschorn,那時候還沒有工廠,找木工外包,還靠Baldwin鋼琴公司幫忙,才能製造龐大的Klipschorn。當時Klipshorn的革命性突破,就是把號角喇叭設計成靠牆腳擺放,利用背牆和側牆強化低頻,這樣號角的尺寸可以縮小,但卻依然有很好的低頻量感。不過Klipschorn還是太大,一直到1963年推出La Scala之後,音響迷才為之瘋狂。有些音響迷買了La Scala但家裡未必有兩側牆角可以讓La Scala「倚靠」,還得額外砌出假牆。從那時候起,Klipsch就已經成為美國號角喇叭的代表品牌,在音響迷心目中的地位幾乎可以和JBL平起平坐
Klipsch設計喇叭的四大信念 Paul W. Klipsch畢生設計喇叭有四大信念,Klipsch喇叭要具備高效率、優秀的動態範圍、受控制的指向性與平直的頻率響應,雖然P-17B脫掉了老Klipsch笨重的外衣,但這四項關於聲音的設計原則依然不變。P-17B有94dB的效率,對擴大機要求並不算刁鑽,我試聽時搭配過VTL ST-85後級,80瓦功率推得很輕鬆,用Linear Acoustic LAV-60來推也很不錯,聲底通透又快速,拿更高檔的Rega Osiris來推,P-17B作為頂級系列喇叭的高貴感更為明顯,小提琴油光水滑,大提琴濃郁芬芳,兩者之間交融和諧中,還有清晰的線條細節。搭配使用的這幾部擴大機功率都不算大,都不足100瓦,我想有個真正「優質」的50瓦功率,就能讓P-17B快樂地演奏了,這也代表P-17B高效率的優點。
銅管表現爽朗直接、弦樂部有著華麗感 具備高效率,擁有P-17B的朋友不需要太為喇叭搭配擴大機傷腦筋,而Paul W. Klipsch對喇叭設計要求的優秀動態範圍、受控制的指向性與平直的頻率響應,一樣都傳承到P-17B身上。什麼是優秀的動態範圍?就是音樂從最小聲到最大聲的範圍,要盡可能的寬闊,這是為了表現音樂的對比,動態範圍越大,越能表現對比。譬如馬勒第二號交響曲「復活」,最近有一張阿巴多指揮琉森音樂節的BD片,演錄俱佳,我把BD接到P-17B當兩聲道音樂片來聽,從第四樂章到第五樂章這部份,最能表現優秀動態範圍的特色。第四樂章由女中音擔綱,輕盈地演唱「原始之光」,音樂不間斷地進入第五樂章,一開始就是世界末日的景象,兩者音量對比極大,如果喇叭動態範圍不好,在第四樂章很多人會覺得音量不夠大,而動手提高音量,但進入第五樂章時,天崩地裂的音樂馬上讓喇叭崩潰。P-17B很能應付這些突如其來的「龐大音壓」,中低頻有著優秀的穩定度,即使樂團猛烈齊奏,音樂重心依然穩定,而號角設計的P-17B來聽馬勒,亮麗的銅管表現爽朗直接,配上弦樂部還有著華麗感,真是過癮!
留言列表